移居雪梨超過十年了,我們一家還是維持著每年回台一次的頻率,每次都待上兩個星期到一個月,住在爸媽家或老婆娘家,都在台北,雖然是離鄉背井,感覺上,台北還是一樣熟悉,畢竟,我在這裡住了三十幾年。進步的網路科技,讓台北雪梨間的訊息沒有落差,甚至,關注台灣的新聞還多一些。說老實話,這幾年台北的改變似乎也不多,捷運多了幾條,百貨公司多了幾間,老店收了一些,人氣店家一間多過一間,但是,憑著十幾年前的記憶,我還是可以輕鬆地漫遊台北。直到這一次 ...

20181230_040558764_iOS.jpg

麥當勞,對,就是麥當勞。這個周末,兩個姪女回來爸媽家與我們家兩個小孩同住,兒子說想吃麥當勞,我們在雪梨還挺常吃麥當勞的,有機會比較一下台北雪梨麥當勞的差異也不錯。星期天一早,下著大雨,我和老婆開車到民生東路三段敦化北路口的麥當勞創始店,沒有 drive through,路邊也沒有停車位,只好讓老婆先下車買,我到附近繞繞找停車位。繞了兩圈,怎麼也找不到,只好又繞回店門口,剛好老婆也買完準備上車,花了一千多塊,提了三大袋,店員還追出來遞上忘記拿的咖啡。這跟我們在雪梨吃麥當勞的經驗迥然不同,我們通常是到 shopping mall裡用餐,車子很好停。不然就是周末打完球以後,到附近找麥當勞,也很好停車。不然就是外出旅遊趕路時,買個 drive through路上吃。找不到車位這種情形,從來沒遇過。

老婆上車後,我叨念了一下

"早知道這麼難停車,應該回家後帶小孩走到捷運站對面的麥當勞吃就好了",我說

"根本不用這麼麻煩,剛才排在我後的阿嬤說,小姐,你買這麼多,叫外送就好了,才 $39",老婆說

"蛤?? 有外送,才 $39",我摸摸鼻子說,"風雨這麼大,外送人員很辛苦耶",我顧左右而言他找藉口。

20181230_041518448_iOS.jpg

真的,我完全沒想到麥當勞有外送這件事。在雪梨,外送很普遍,除了披薩,現在 UberEAT,Foodora,Deliveroo,還有很多中國人開的送餐服務,我們倒是從來沒試過,因為我們很老派,還是要出門吃飯,外帶也是自己去拿,反正開車很方便。

在台北,開車往往是逼不得以的選擇,因為要出門接送,如果不確定附近有車位,我都避免開車出門。如果我知道麥當勞外送只需要 $39,除非狂風暴雨,不然我一定叫外送。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也愛聖誕節經典電影 Love Actually,一定很熟悉 Mark用字卡對 Juliet告白的橋段(註七)。今年,澳洲聯邦警察 Australian Federal Police,也模仿這個橋段,對大眾宣示他們的承諾。這部短片,目前在網路上很火紅喔

以下是我的全文翻譯
Relax, I'm not a stripper 放輕鬆,我不是脫衣舞郎(註一)
With any luck, by next year 運氣好的話,明年 ...
We'll be seeing more of these 我們會看到更多
(澳洲警察的搞笑照片,裝扮成無尾熊,聖誕老公公,警犬變麋鹿)
And less of this 少一些 ...
(違規拖吊,查獲毒品)
But for now, let us say 現在,讓我們說 ...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幅員廣大,主要城市距離遙遠,通常只要是規模大一點的公司,在各州都會有據點,也就是說,不同城市的公司成員在一起協同工作,這其實是很普遍的現象,別說是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成員在各自國家相互聯繫合作,也是很常見的。不過這有個小問題,澳洲是聯邦制國家,各州有各州自己的公眾假日(Public Holidays),時間點不一,所以會出現同一個國家,同一間公司,有的在上班,有的在放假,這幾天,我就遇上了類似的狀況。

我們公司有三個主要辦公室,雪梨(SYD),墨爾本(MEL),黃金海岸(GC)。我手上有個專案,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 PM)在黃金海岸,開發人員(Developer)在雪梨,架構師(Architect)跟測試人員(Tester)在墨爾本,另外還有一個境外(Offshore)開發人員在印度。平常星期二四各開一次會確認執行狀況,每次開會半小時,開會的工具則是 Skype Business。

這個星期四 9月27日,會議結束前,PM瑞克對印度同事薩米爾說
"薩米爾,根據剛才討論的結果,麻煩你明天重新出一個新的檔案給洛伊。"
洛伊: "我們墨爾本明天星期五放假,我星期一才能測試"
瑞克: "那麻煩洛伊星期一做測試"
洛伊: "沒問題。瑞克,星期一中午我就可以把測試結果給你"
瑞克: "星期一雪梨跟黃金海岸都放假,星期二再給我吧"

DC3.jpg

三方通話模擬圖,閃電俠,女超人,綠箭俠(註一)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這個標題,不用覺得太訝異。去年,澳洲麥當勞推出廣告,宣稱自己是澳洲最受歡迎(popular)的咖啡師手沖咖啡(barista made coffee),這對澳洲廣大的咖啡愛好者來說,似乎是不太能接受的答案,很多咖啡行家(snob)對麥當勞這樣的宣稱很不滿意,大肆批評。麥當勞並沒有急著回應,而是向澳洲統計局(ABS)提出查詢,來證明 McCafe是最多數人的選擇(preferred choice)。統計資料顯示,McCafe的確在銷量上,是賣出澳洲最多數量的手沖咖啡,最受歡迎也隱含多數消費者的偏好,這確實表示麥當勞是多數人的選擇 “Whilst it may be the highest selling in terms of volume, most popular implies customer preference of a majority of barista made coffees had been completed and McDonald’s is the preferred choice”

undefined

這樣的回答,當然很多人不滿意,最大的爭論點在於,賣得數量多,並不等同最受歡迎,那只是因為最方便而已。為此,麥當勞還提出滿滿三頁的回答,搬出劍橋字典(The 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跟偉氏字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中對於 popular的定義,除了喜好之外,都分別提到了 supported by many people,suitable to the majority,以數量為概念的說法。因此 ABS也很直接了當地以銷量最高為判斷依據,直接結案,不認為麥當勞有不實廣告之嫌。(註一)

我自己也認為 McCafe的咖啡並不差,但是澳洲真的有太多更好的選擇,只能說澳洲人被隨處可得的好咖啡給慣壞胃口了,就連國際連鎖 Starbuck,在澳洲也是被打得鎩羽而歸,原因可以參考這一篇 "為何澳洲人不愛星巴克"。墨爾本還被 CNN評為世界咖啡之都第二名(註二),不過我的個人意見是雪梨也不惶多讓。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澳洲,只要是大城市(urban area),到處都能喝到好咖啡,但是離開了城市,就不一定有這麼幸運了,踩到地雷的機率很高,這說法我基本上是同意的,並不是說到了偏遠地區就沒有好咖啡喝,而是澳洲城鄉差距大,離開大城市,鄉間餐廳,不一定有專業義式咖啡機,也不一定隨時都能買到好豆子,更別說有專門的烘培師了,拿墨爾本雪梨的標準去評判地區性的咖啡廳,其實也不一定公平,換句話說,McCafe反而有可能因為統一供貨,比較容易喝到品質穩定的咖啡。

個人意見,同不同意,見仁見智囉

註一: Maccas crushes coffee snobs in reply to advertising complaint
註二: 8 of the world's best cities for coffee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麥當勞最近推出了一個很溫馨的廣告,描述一個爸爸在夜裡開車到麥當勞得來速點咖啡,沒在點餐對講機停下來卻一直繞圈圈,講了兩次店員都聽不清楚他要點甚麼,仔細看才發現,原來車上有熟睡的小寶寶,點餐店員也很配合,透過對講機確認點 strong skim latte,爸爸再次繞回窗口時確認要點中杯,點餐員忘了問要不要加糖,趕快寫在紙上貼近窗口給爸爸看,當他再次繞回來,確認要加一匙糖。咖啡師迅速做好咖啡,爸爸又繞回窗口,拿出信用卡感應結帳,最後在取餐窗口拿了咖啡,完成任務。

因為影片裡的爸爸講話很小聲,我重看了好幾遍,也看出一些澳洲特色,跟大家分享。

1. 消夜選擇:澳洲不像台灣,想吃消夜,走到巷口超商或鹹酥雞攤,或者直接去夜市,在澳洲,三更半夜想吃東西,真的只有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可以選,也不是到處可見,但大一點的城鎮總是會有,或者大學附近。影片裡爸爸夜裡開車出來買咖啡,絕對不是因為想吃消夜,為人父母的都知道,很多小小孩不肯睡,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上車,開出去繞,而且還得慢慢開,不能停下來,一停,寶寶馬上就醒了,這也是影片裡爸爸在得來速繞個不停的原因。

2. 點咖啡:澳洲人的咖啡選擇跟台灣習慣的不太一樣,特有的 short black, long black, flat white等等,會讓人一頭霧水。影片裡的爸爸一開始說 "Hi, can I have a strong skim ...",第二次說 "strong skim latte please",latte拿鐵大家都知道,skim表示要低脂牛奶,strong指的是 extra espresso,濃一點的意思。再繞回來時店員跟他確認 skim latte,他回答 "yes medium please",澳洲咖啡size分大中小 large/medium/small,或者一般跟大杯 regular/large,自備杯子的也可以直接說裝滿 fill up。店員忘了問要不要加糖,所以寫了張紙 "Sugar?",爸爸回答 "One sugar, thanks",糖直接加在杯裡,沖入咖啡,的確比之後自行加好喝。澳洲人愛縮寫,點 cappuccino時通常就說 cap,低脂卡布奇諾就說 skim cap,有乳糖不耐症的要改用豆奶,就說 soy cap。在澳洲點咖啡可以參考這張

3. 說謝謝:澳洲人也是很有禮貌的,點餐都會用請跟謝謝,影片裡爸爸至少說了三次謝謝,"thanks", "thank you", "thank you so much" 都有。澳洲人表示謝意會比大拇指,做"讚"的手勢,爸爸也比了兩次,一次回答 "one sugar"時,另一次在拿了咖啡,離開得來速,手伸出車窗外,跟店員致謝。

4. 付錢:澳洲人出門不一定要帶現金,有張信用卡就行,消費一百塊以下,嗶一下(pay pass)就好,如果手機上有 pay tag,或者 apple pay,whatever pay,在麥當勞都可以付。澳洲信用卡通行無阻,用 bank card/debit card也行,誰說要支付寶才先進。

我在台灣很少上麥當勞,在澳洲,還挺常去的,尤其是長途旅行,看到麥當勞就像看到好朋友一樣,覺得好親切。至於咖啡,McCafe雖比不上眾多特色咖啡店,但也算有一定水準。

睡不著嗎? 開車去 Maccas(註一)買杯 strong skim latte吧!

註一: 澳洲人叫麥當勞 Maccas,又是澳式縮寫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趁著 School Holidays到 Dubbo與 Orange遊玩,回程想起很久沒聽到藍山 Zig Zag Railway蒸汽火車的消息,上網查看,才知道在 2013年十月的藍山森林大火,把大部分的 Zig Zag Railway的沿線鐵軌,車站,機房,還有很多火車頭與車廂都燒毀了。不過,在眾人的努力之下,令人懷念的 Zig Zag Railway將重新與大家見面。詳情可以參考 Zig Zag Railway官網 ,以及追蹤臉書專頁

原本在回程雪梨的時候到 Clarence車站,也就是 Zig Zag Railway的起點看看修復的情形,但是時間不湊巧,經過的時候已經快天黑了,為了趕路,無法停下來。距離上次去搭 Zig Zag Railway已經十年了,我曾經在以前部落格寫過遊記,那是一個十分特別的經驗,當時奔上藍山的目的並不是搭蒸汽火車,而是想上山賞雪。藍山的海拔雖然不高,最高點的城鎮 Oberon大約 1500公尺左右,但是冬天只要水氣足夠,整個藍山幾乎都有下雪的機會,只是雪量不會很大,時間也不會太長,然而,唯一一次搭乘 Zig Zag Railway的經驗,卻讓我們碰上難得的大風雪。

-- 節錄十年前的文章

在 Oberon吃早餐時,跟老闆娘聊到下雪的事,老闆娘說,當天晚上會有二十年來最大的風雪,不過我們是沒機會看到了,在 Playground堆堆小雪人已經讓我們心滿意足了。

因為時間還早,也不急著趕回雪梨,可愛張的表現也不錯,於是我們決定去搭 Zig Zag蒸汽火車。Zig Zag steam train在藍山也算是很有名的景點,是一條很古老的火車線,興建於 1860年代,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營運,只是從當時的運輸木材,變成現在的觀光用途。尤其是湯瑪士小火車風靡全球之際,Zig Zag蒸汽火車也靠這個打廣告,來搭車的幾乎都是爸媽帶小孩來,就是要聽那一聲「Chu chu」。

火車站裡的一個角落,全部都是湯瑪士周邊商品跟玩具。
P1040345.JPG

Zig Zag train的行程有好幾種,除了蒸汽火車,還有 Vine Train,我們搭的是 steam train,一趟行程一個半小時,票價是大人 $25,五歲以下孩童免費,其實還挺划算的。

月台很樸實,火車車廂也很復古。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eave-news-lastcabtodarwin.jpeg

傅達仁先生到瑞士安樂死的新聞,在這些日子引起廣泛的討論。在澳洲,安樂死依舊是充滿爭議的話題,雖然維多利亞州(Victoria, 首府墨爾本)已決定在 2019年將安樂死(euthanasia)合法化,在立法尚未通過之前,還是未定之數。其實在 90年代初期,澳洲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 首府達爾文 Darwin)曾經短暫通過安樂死合法化,但是很快地被聯邦政府否決。2015年的這部電影 "Last Cab to Darwin",就是依當時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拍攝,透過計程車司機 Rex從澳洲內陸開了 3000公里到達爾文尋求安樂死的旅程,看見人們在面對死亡前,如何活出各自生命中追求的意義。

Last Cab to Darwin片長兩小時,單線劇情,就是一部典型的公路電影(roadtrip movie),卻透過詼諧的對白,探討了不少議題,另外,影片中充滿了澳洲內陸(outback)的美麗壯觀景致,也讓我們見識到甚麼是 outback lifestyle。以下是電影預告,把重點全部剪進去了。

男主角 Rex住在澳洲內陸的 Broken Hill,開了一輩子的計程車,生活單純,下了工就是和老友們在酒吧喝冰啤酒,他和鄰居原住民女子 Polly相愛,互相扶持,卻從不肯在朋友面前正面承認。某一天,身體檢查報告出來,他得了胃癌,只剩下三個月壽命,他無法想像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程居然要在醫院裡結束。正巧,他在報紙上看見北領地通過合法安樂死,醫生 Dr Nicole Farmer 發明了一套協助安樂死的機器,他打電話 call in在電台接受訪問的 Dr Farmer,自願成為她的第一個試驗者,這也表示,他必須到遠在三千公里外的達爾文,終結自己的生命。

Rex決定開車到達爾文,他告別了老友們,把房子跟疼愛的寵物狗 Dog(名字就叫做"dog",因為 Rex這個名字被他用掉了)交給 Polly,Polly要跟他一起北上卻被拒絕,她對 Rex的擅自主張十分憤怒,卻還是答應留下來照顧房子跟 Dog。Rex確認帶了一手啤酒,就出發上路了。

澳洲內陸公路上都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景致,車不多,絕大多數都是車身超長的貨櫃車 Road Train,一開過去就揚起風沙與石塊,就這麼準地把 Rex計程車的擋風玻璃打破了,只好在中途小鎮暫停,找人修理。Rex在旅館旁遇上原住民年輕人 Tilly,幫他換擋風玻璃,隔天一早就能再上路。次日,Tilly依約把車修好,Rex卻告訴他錢付給旅館老闆娘,因為她說 Tilly欠她錢。Tilly見到錢拿不回來,就要求 Rex順道載他北上。他們在半途的小鎮休息,遇上英國來的背包客 Julie,Julie得知 Rex的狀況,她原是一名護士,決定跟他們一起北上,照顧 Rex。

到了達爾文,見到 Dr Farmer,她告訴 Rex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安樂死必須通過層層審核才能執行。在等待的時間裡,三人的互動,成為相互支持的好友,Tilly年輕早婚,是放蕩不羈的浪子,但其實是天分極高的 AFL澳式足球員,原本有極佳機會進入球隊,卻無法承受壓力而逃避,在 Rex的堅持與鼓勵下,重回球隊測試,獲得新生。Julie在照顧 Rex期間,屢屢跟 Dr Farmer在理念上有所衝突,也發現 Rex掛念著 Polly的秘密,鼓勵他向 Polly表達摯愛,但是 Rex總是以為即將死去,猶豫不決。正當 Rex鼓起勇氣時,Dr Farmer告訴 Rex審核通過了,Rex也決定終結自己的生命,當按下按鈕,機器開始注射的一剎那,Rex後悔了,他還有未完的心願,Julie搶下注射器,阻止了安樂死的進行。

雖然安樂死的目的沒能達成,Rex其實也離生命終點不遠了,身體狀況極為孱弱,但他一定要回到 Broken Hill見 Polly,他打電話給 Polly,問她多年前有意跟她結婚的承諾能否實現。Julie幫 Rex準備止痛藥及維生藥物,讓他能撐著開車回家。終於,Rex回到 Broken Hill,依偎在 Polly身旁,就像過去數年來一樣。

其實電影並沒有明確表達對安樂死的看法,反而是探索了其他更重要的課題,包括對澳洲原住民的種族歧視,澳洲式的 mate-ship,Rex的老友們,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持之一,讓他在生命最後一段旅程,毫無顧忌地面對,並在得知 Rex將回家時,把他的房子整理得煥然一新。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一周台灣多次出現在澳洲的媒體上,原因並非來自於澳洲與台灣的互動,而是中國在澳洲對於台灣的打壓。

Flag.jpg

前不久,中國民航局發函美國航空公司,要求他們在所有公開訊息上,遵循中國法律對分離主義的限制,移除任何將台灣,香港,澳門視為獨立國家的內容。類似舉動先前已經迫使萬豪連鎖飯店(Marriott)更改網頁,但是對於美國航空公司的強硬措辭,也引發了白宮的不滿,強烈的回應,直言這是 “Orwellian nonsense”,歐威爾式的無理取鬧。類似的信件,也來到澳洲,要求澳航 Qantas把台灣在目的地清單從 Taipei, Taiwan改成 Taipei, Taiwan, China。澳洲外交部長 Bishop也出面回應媒體,以下面幾段文字,表達澳州政府的立場。

Ms Bishop, in response to questions from Fairfax Media on China’s demands, was less incendiary but nonetheless made it clear the private sector should not be pushed around. 外交部長 Bishop回應媒體關中國的要求,她溫和但清楚的表達私人公司不應受到脅迫。

“The terms that private companies choose to list destinations are a matter for them,” she said. “There should be no pressure from governments, whether ours or others, that threatens the ordinary operations of business.”
"私人公司要怎麼顯示飛航目的地清單是他們公司的事,不應該有來自政府的壓力,無論是國內或國外政府,都不該威迫企業的營運。"

對於 Bishop的談話,報導裡用了 less incendiary (不煽動)的說法,這其實是對比美國政府的強硬態度,Bishop還是表示澳州政府遵循"一個中國"政策,但是關於中國的要求,決定權在澳航,政府不會也不該干涉。目前為止,澳航跟旗下的捷星航空,並沒有在網站上做任何更動,但是壓力明顯地在澳航身上,澳洲政府只是表達不干預,也不希望中國干預,卻不見美國式的強烈回應。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周末(21 April),澳洲房地產網站 realestate.com.au發表了一篇報導「The new ethnic hot spots in Sydney」,列舉出各國移民集中的區域,資料來源是澳洲統計局在 2016的人口普查。

澳洲是移民國家,類似的報導其實很常見,不過引人注意的是這張圖片
Hornsby Taiwanese.jpeg

照片上方出現了台灣的國旗,圖片註解也顯示,台灣人集中的區域在雪梨北邊的 Hornsby,這一點,跟我們平常的認知有點差距,心想是不是引用的資料出了問題,不過文中提到
Census figures by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showed the largest ethnic cluster is Indian-born residents in Parramatta, where 36,599 people from the subcontinent live.
還有
More than 7,700 UK-born residents live in Manly and more than 5,000 Chinese live in Chatswood.
這倒是很符合大多數人的觀察,既然文章裡提到,引用的資料是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我決定上澳洲統計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網站驗證一下。ABS的普查專頁,提供了一些研究工具,我選擇的是 TableBuilder ,Basic版本只要註冊就能使用,提供了五個 DataSets,用 drag & drop就能做分析,我選擇了 2016 Census - Cultual Diversity底下的 Indigenous Status by Sex資料表,只用兩個變數,Country of Birth of Person vs Main Statistical Area Structure

先驗證一下中國人跟印度人的集中區域,果然跟文章裡提到的數字幾乎吻合。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arbour Bridge Sunset

去年四月發表的文章「消失的澳洲 457簽證」,當時澳洲政府確定要取消 457簽證,的確,今年 3月18日,482簽證,Temporary Skill Shortage (TSS) visa正式取而代之,不過比較引人注意的是,政府推一個新計畫,Global Talent Scheme pilot(註1),用來吸引高科技人才,準備要在 7月 1日開始試行一年。

Global Talent Scheme(GTS) pilot提出的背景,原因在 457簽證被 482簽證取代以後,因為條件變得嚴苛,對於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降低很多,這引起澳洲當地科技業,尤其是 IT產業的諸多不滿,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提出 GTS來彌補,跟 457簽證最大的不同,GTS沒有職業清單的限制。

GTS包括兩個部分,現行企業(Established business)與新創企業(Start-up),前者必須是公開上市公司,或者連續兩年的營收在四百萬澳幣以上,並且表明以招募澳洲本地人為優先,並且要訓練澳洲人才。對海外招募人的職位,必須通過本地市場測試,企業本身必須有優良守法的紀錄。

申請者的條件,通過體檢與國家安全要求,不得跟雇主或股東有親戚關係,必須符合高技術職位的資格,至少三年以上直接相關經驗,有能力將技術傳授給澳洲勞工。重點來了,該職位至少年薪澳幣 18萬。每年每個公司可以招募 20人。

新創企業的條件跟現行企業,差別在於財務與領域限制,必須是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相關領域,新創企業主管機關認定,財務門檻也交由相關單位核可。申請者的條件大致上一樣,但是年薪沒有特別限制,只要求符合市場水準,以及工作簽證最低薪資澳幣 53900。每年每個公司可以招募 5人。

既然 GTS是用來吸引頂尖人才,與其他國家競爭,能否移民澳洲就是關鍵了。答案也很清楚,適用四年的 TSS簽證,三年就可以轉永久居民(PR)。

其實澳洲跟其他國家競爭優秀的高科技人才,優勢就是移民身分,雖然說人才是流動的,但是當人才想定下來的時候,能不能留下來,就成了關鍵。澳洲主要城市一直都在宜居城市排名上名列前茅,錢,哪裡都可以賺,但是優質生活不見得四處都有。

GTS能不能成功,台灣是不是可以借鏡,未來一年,讓我們看下去。

註1 :  Global Talent Scheme Pilot – Fact Sheet, http://minister.homeaffairs.gov.au/alantudge/Documents/factsheet-global-talent-scheme-pilot.pdf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