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雙城記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年台北的冬天的確冷了好一陣子,每當寒流來襲,願意挽起袖子捐熱血的人數就會減少,血庫存量迅速告急。我大概是從大學時代開始捐血,之後一直都有捐血的習慣,只是頻率不固定,大致上,我的身體健康都維持得不錯,但也有過一兩次,捐血後被告知血液品質不佳,因為前一天沒睡好或是前陣子吃得太油膩,導致血液品質不符合使用標準而被丟棄。移民之後,每逢返台都會去捐血,頻率變成一年一次。前年去了一趟美國旅遊,順便回台省親,捐血時被告知從美國回來必須等兩個月才能捐,回到雪梨一陣子後,剛好紅十字會的捐血車來到公司停車場,也開始了我在澳洲的捐血經驗。其實紅十字會的捐血車每隔三個月都會來公司的停車場,在那之前人事部門就會提醒大家上網去預約時間,因為捐血車只會停兩天,先預約避免向隅。

紅十字會的捐血車其實是貨櫃車改裝,停下來之會展開成一個捐血站,看起來挺酷的。
20170130_063119541_iOS.jpg

相較之下,台灣的捐血車多是巴士改裝,看起來小一點,實際上內部空間並沒有太大差別。我手邊沒有台灣捐血車的照片,但是剛好這次捐血拿到模型當紀念品。
20180118_100736375_iOS.jpg

比較過外觀,捐血站內部的差異其實沒有很大,都是相關設備。感覺上在雪梨的捐血車內部比較寬敞,其實這跟空間的配置有關,照片中雪梨紅十字會的捐血車,座位的配置比較寬鬆,看起來十分寬敞。

20170130_235603010_iOS.jpg

台北的捐血車,座位靠得比較近,空間的利用絲毫不浪費,但是並不會有狹窄的壓迫感。值得一提的是,沙發質感的座位,令人感覺很舒適,可以依個人需要調整,這一點,其實在雪梨也做得到,只是從外觀看起來,台北的捐血者躺在沙發上,雪梨的捐血者躺在診療椅上,舒適度有點不一樣。
20180118_085705055_iOS.jpg

這次在台北捐血的時候,剛好坐在電視前面,重複地看著推廣捐血的廣告,雖然不認識代言人,應該是位運動正妹歌手。以前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捐血時就只能看看傳單殺時間,現在大家都是划手機了。其實真正插管捐血的時間,500cc順利的話十分鐘不到就結束了,發呆放空其實也是不錯的。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談到台北與雪梨的差異,天氣是讓人感受很明顯的話題。回到台北休假之前,就聽說最近的空氣品質不太好,霧霾,PM2.5,相關名詞佔據了不少新聞版面。因為遷就小朋友學校放暑假的關係,過去幾年來我們都是在年底回台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天,北半球的冬天,我對台北的印象,這幾年也都一直停留在冬天,濕冷的雨季,灰濛濛的天空,相對於正當仲夏的雪梨,是相當極端的反差,如果用影像來表現,就是藍天之下的雪梨大橋

Sydney Harbour Bridge

對上灰灰濛濛的台北大稻埕媽祖廟
20180104_081620962_iOS.jpg

其實,這樣的比較當然是刻板印象,雪梨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緯度處於南半球溫帶,面向太平洋,背對海拔最高一千五,不算高的藍山,光是腹地就比盆地地形的台北大上好多倍,四季分明的特色,適宜人居的排名總是名列前茅。台北地處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是避免不了的致命傷。其實就氣溫來說,雪梨跟台北沒有非常顯著的高低溫差別,夏天熱到三十幾度,冬天冷到十度以下,兩邊都是差不多的級距,差別在於均溫的高低,台北的夏天均溫比雪梨高,冬天均溫也是,可是雪梨夏天常有熱浪來襲,突破四十度在這幾年已經是常態了,也就是雪梨比台北還熱上不少,但是熱的型態不一樣,雪梨乾熱,台北濕熱,對多數人來說,汗流浹背的濕熱的確比較難受,相對乾熱雖然氣溫高,只要不被太陽直曬,在有風的狀態下,其實沒那麼難過。另外,日夜溫差大也是雪梨的特色,夏天的早晚不超過二十度其實是很正常的,而且是相對舒適的溫度,但是換到台北來可能就是涼意,甚至有點冷的訊號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回到台北,就算冬天,只要出太陽,就覺得可以改穿短袖的原因,因為那就是雪梨夏天早晚的溫度,當然不需要穿長袖啊。

很快地下一個結論,台北的冬天只要不下雨,其實是非常舒服的呀,不時就有美麗的藍天白雲,涼風徐徐的舒適天氣,當然,有照片為證,這個藍天,一點也不輸雪梨呢!
20180102_042228451_iOS.jpg

只不過,大多數的民眾還是都身穿冬衣就是了
20180102_035454056_iOS.jpg

台北只要不下雨,就算寒流來,乾冷的天氣,也是非常宜人的,很適合運動,尤其是不激烈的慢跑,有水,有樹,有遠山,層層疊疊,還有藍天與白雲,台北的宜居程度,其實不輸雪梨太多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都會回到台灣看看家人朋友,平常也都在關注台灣的新聞大小事,所以回台灣生活也不會不習慣。這次離開台灣稍微久一點,其實也不過是一年多,或許是年紀大了的關係,感受到的差異似乎比過往多了些。

台灣是左駕,澳洲是右駕,這是大部分往來台澳的朋友最先感覺不適應的地方,不過多年以來回台灣,除了從機場到家裡這一段,因為疲憊(華航直飛都是清晨四五點到),所以自己不開車,一回到台北,我都當天就開車出門了,開車前也不會搞錯駕駛座與副駕的位置,上路後也很習慣台北的開車方式,畢竟移民澳洲之前在台灣出門開車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每次被朋友問到要怎麼適應左右駕的差異,我的回答都是,其實差異很小,掌握駕駛靠著中線走的原則就好,轉彎時,駕駛座為軸心就是轉大彎,小心別轉到對向去,大致上就這兩個原則而已。一直以來,左駕右駕不斷切換,去年到美東自駕遊一星期也沒問題,這次回台,到停車場要開車時,我居然走錯邊了,走到副駕座才發現沒有方向盤,左右不分的症狀,出現了。

開車左右不分,十分危險,走路左右不分就還好,頂多就是要閃人而已。在台灣靠右走,澳洲靠左走,這並不是硬性規定,並不會有太大困擾,不過搭手扶梯的時候就有差了。捷運手扶梯靠右站立,讓趕時間的路人從左側快速通過,這是讓台北捷運揚名國際,卻又造成困擾的問題,畢竟大家都習慣了,要改也改不回來。同樣的現象在澳洲也有,尤其是通勤量大的車站,乘客們都會自動靠左,空出右側空間讓趕時間的路人快速通過。

WP_20160406_004.jpg
雪梨 Macquarie Park火車站

從影片可以更清楚看出雪梨乘客靠左站的習慣。

左右不分,只要小心一點,其實不是甚麼問題,對我來說,迷路可能才是大問題。當年在台北開車時,GPS還不流行,Google Map也還沒上線,仗著當年機車騎遍大街小巷的記憶,現在回台北也幾乎都不用 GPS,一直以來,也都夠用,畢竟在台北市區開車,都是走固定路線,去固定地點,這一回,卻變得不太一樣了,比如說,我曾經在內湖科學園區上班,以前都是騎車,偶而開車,熟得很,現在開進去,卻東西南北搞不清楚方向。雪梨住宅區道路的複雜程度,其實也不輸台北,只是相對來說,路幅寬廣許多,車輛也少,重點,沒有機車,這是個很大的差異,比起塞車,這幾年來雪梨塞車越來越嚴重,時間越來越長,沒有替代道路,只能耐心地等。在台北,塞車時不只要耐心,還得隨時警覺鑽縫隙的機車。曾經身為機車族這麼多年,了解那風吹日曬雨淋的辛苦,能讓就讓吧!

其實,台北捷運四通八達,又有公車跟 YouBike,除非必要,開車的機會不多,主要就是要接送家人跟載物的需求,這一點比起雪梨,沒車等於沒腳的生活,台北人其實是相對幸福的。回到台北,當個左右不分的澳客,偶而迷路,發現路上的各式個性小店,這種小確幸,真的是回到家才體驗得到。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