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梨前前後後住了快十年,最不缺的就是藍天,而且常常是藍到有點不真實,一點白雲點綴都沒有的天空。這幾年都是在年底回到台北,陰霾籠罩的冬日其實也很司空見慣。大概從前天(三月一日)下午開始,《穹頂之下》這部以演講形式呈現的紀錄片在臉書上開始瘋傳,讓我認真思考空氣與周遭一切的連結關係。

Sydney Harbour Bridge  

看了前半段,我想到的是過去二三十年來台灣環保運動與公民意識覺醒,經濟成長與永續環境經營之間角力,先不管誰輸誰贏,我們付出的代價到底有多高,自然的反撲給了很清楚的答案。中國的崛起,強大的動能遠超過當年台灣經濟奇蹟創造的成就,影響的層面更讓人難以想像。雖然是對岸的事,台灣連配角的算不上,但是我們有可能置身事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本來以為,這片子對我們的影響只是心生警惕,當我把後半段也看完之後,已經不是這個想法了。中國之大,早就大到全世界都忽視不了。很多批評這部片所謂的陰謀論,其實都點名了風暴即將來臨。中國經濟成長動能不再已經不是新聞了,賣一噸鋼的利潤只能買一顆雞蛋,產能過剩帶來的連鎖效應,大到不能倒。房地產供遠高於求的危機,用泡沫都無法形容。中國政府不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反而是更小心謹慎,任何一小步錯都會是骨牌效應。

片中不止一次明示暗示提到打貪的可能,也直指產業轉型才是能源政策改變的答案,但是難度之高,不是有決心就能搞定的。產業要轉型,勢必會犧牲很多人,反撲的能量無法預測,如果當年改革開放所造就的榮景是對的,要拿什麼說服人民改往另一條路走,講到這裡,結論很明顯了,只有拿出更有高度的說法,才算政治正確,這答案就是環保。錢賺再多,沒命花,一切都是空談,再結合群眾(公民?)力量,當權者才有正當性大刀闊斧,過程中產生的痛苦,衰敗,也才有理由支撐過去。

最後,要回過來說澳洲了。除了台灣,澳洲應該也算世界上依賴中國經濟前幾名的國家,前景年的礦業榮景,主力的鐵與媒,都是中國給的,這剛好跟片中的描述不謀而合。礦業榮景消失後,澳洲經濟一直沒起色,製造業一個接一個倒,接棒支撐的是什麼?很好猜,跟台灣一樣,房地產,雖然市場結構不一樣,需求大過供給也是事實,但是問題在於高度借貸衝出來的榮景,外國投資客(就是中國)掃貨式的熱潮,真的健康嗎?所有的銀行或外資研究報告都在警告房地產泡沫,甚至有經濟學家用龐式騙局來形容目前雪梨房地產市場的風險。資金全部跑到房地產去對澳洲經濟絕對沒好處,澳洲政府也不是不知道,但跟中國政府一樣,想出手,沒那麼容易啊!

北京期待霧霾散去,重見 APEC藍。台灣期待的呢?澳洲呢?一部紀錄片給了不那麼明確,卻停不了思索的答案。

<2015-03-03 刊登於想想論壇>

arrow
arrow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