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又來寫棒球了,本來標題是「你希望張泰山在澳職打幾支全壘打?」,想想這根本是廢話,當然越多越好啊!站在自許專業球迷的立場,我還是找些資料來做個簡單的分析好了。首先,我上澳洲職棒 ABL的官網(http://theabl.com.au),點選 STATS > League Batting Leaders,每一年打者的數據都在這裡,再點選 HR(全壘打)做排序,挑出每年前三名,做出下面這張<<澳洲職棒歷年全壘打前三名>>統計表

Homerun.PNG

統計表欄位內容如下
Year 球季 - 從 2010到 2016,澳職是從每年十一月打到隔年二月,舉例來說,2016球季其實是跨 2016/17,底下括號是比賽場數
Name 球員姓名
Team 所屬球隊
POS 守備位置 - 除了游擊(SS)之外,每個野手守備位置都曾經進到歷年全壘打前三名,大多數都是外野手拿全壘打王
G 出賽場次 - 澳職每年比賽場數都不一樣,最多的是 2015球季的 56場,最少的是 2010/16的 40場。即將開打的 2017球季也只有 40場
AB 打數
HR 全壘打數 - 最多16支(2014),最少 7支(2016)
MLB - 該球員最近一次登上大聯盟的年份
MiLB(1) - 該球員在當年之前在小聯盟最高層級
MiLB(2) - 該球員生涯在小聯盟最高層級

平均下來,每年的全壘打王應該可以打到將近 13支,不過前面有提到,澳職每年比賽場次都不一樣,直接加起來平均並不客觀,因為今年只打 40場,所以用這個場次做基準,加權處理,得出來的數字大約是 11支。

張泰山在中職打了 289支,日本獨聯 3支,雖然他說過來澳洲打球,是他愛棒球的方式,並沒有要刻意追求生涯 300支,但是我想這還是廣大球迷關注的焦點。距離 300轟還有 8支,這成績放到去年,就是全壘打王了。今年,我想,是有些難度的。

再回頭來看看歷年全壘打王在小聯盟的層級,除了 2011年的 Brad Harman是 2A之外,其他全壘打王在來打澳職之前,大多是 1A的層級,多數是高階 1A,不過打完以後,回到小聯盟通常會再進化,晉升到 2A甚至 3A,Brad Harman的確是特例,因為他在打澳職之前,就已經打過大聯盟費城人隊了。另外,還有一個亮眼的例子,2012年排名第二的韓籍選手崔志萬(Ji-Man Choi),當年只上到 1A,離開澳職後,2016年在天使隊登上大聯盟,今年到洋基也升上大聯盟,不過七月時被 DFA了。

單單拿全壘打王的表現來看澳職,其實很難窺探澳職的水準,我比較傾向以大聯盟農場的定位來看澳職,或者,另類的冬季聯盟,很多小聯盟選手來這裡為隔年球季找機會做準備,也有大聯盟球隊把潛力新秀送來磨練,的確,後來升上大聯盟的例子不少,近期最出名的就是洋基的  Didi Gregorius,2010/11在澳職坎培拉遊騎兵,成績並不出色,只打了一支全壘打,回到小聯盟後突飛猛進,從高階 1A出發,隔年 2012就升上大聯盟,如今是洋基當家游擊手,砲火猛烈。

澳職的確臥虎藏龍,泰山選擇這裡做重新出發的舞台,決心令人敬佩。今年十一月在雪梨的開幕戰,已經讓人迫不及待要一睹泰山本人的風采了。泰山加油,期待一支又一支的全壘打出現。

arrow
arrow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