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_20130827_039.jpg
雪梨公車上的台灣旅遊廣告

"Where are you from?" 走在雪梨街頭,這是時常聽的問句,是問候,也是對話的開始,句子的背後,可能蘊藏無窮的想像,那麼,從我自身的經驗開始吧!

剛來澳洲的時候,當別人問我,"Where are you from?",很自然地,馬上回答,"I'm from Taiwan.",接下來,會有兩種場景,

場景一:對方不知道 Taiwan,所以我開始介紹台灣,試探對方有興趣的話題,從不同的角度介紹台灣。

場景二:對方知道 Taiwan,可能只是聽過,在書上看過,或者剛好有台灣朋友,甚至去過台灣,然後,我們很熱烈地討論對方心目中的台灣。

這兩種場景,很稀鬆平常,是吧!就算不在澳洲,同樣的問題,常出國,或者曾出國的台灣鄉親們,一定不會陌生。

日子久了,情況開始變得有些不一樣,舉個例子,我們會在假期時開車去遠一點的地方旅遊,我的習慣是,先開到當地的 information centre,拿旅遊資訊,跟工作人聊一下,問問當地有甚麼好玩的,聽專家建議,通常不會錯,而且,往往會問道私房景點。

當然,對話也是從 "Where are you from?"開始,
我回答,"I'm from Taiwan."
對方,"Oh, so you are from overseas, welcome to XXX(地名)"
我,"No, actually, we live in Sydney."
對方,"That's good. May I have your postcode, please?"

遊客中心通常會統計旅客的來源,如果是澳洲人,就會問郵遞區號,方便記錄。

後來,出遊次數多了,走進遊客中心詢問,我發現,被問 "Where are you from?"的機率少了,直接問 postcode的次數多了。

漸漸地,場景又變得不太一樣。在工作上,或者社交場合,遇見新的合作夥伴,除了工作上的話題,總免不了會問,
 "Where are you from?"
我回答,"I'm from Taiwan."
對方,"Oh, I mean, which suburb?"
原來,人家是問我住哪
"I live in XXX. How about you?"

接下來的對話,大致就是自家附近的景點,餐廳,小孩在哪上學等等,很一般地話家常。這樣的情況遇多了,我大概也能猜出對方問這句話的涵義,回答出適合的答案,或者,補上一句,"I am originally from Tawian."

去年,我們家去美國玩,入關的時候,海關工作人員看著我們的澳洲護照,若有所思地,很慎重地,問上這一句,

"You are from Australia. Do you have a crocodile as pet in your backyard?"
"What?"
接下來的對話是由我們家哥哥出馬,跟海關女士哈拉,在嬉笑中,歡迎我們來到美國。很明顯地,這位美國海關,是 "Crocodile" Dundee (註一)的影迷。

一句簡單的問候,帶出了這些年來,自我意象的改變,自我認同走向多元的可能,仔細想想,其實挺耐人尋味的。這是我的 "Where are you from?"故事(註二)。

註一:"Crocodile" Dundee,1986年的賣座電影"鱷魚先生",http://www.imdb.com/title/tt0090555/
註二:之所以說是我的故事,因為前陣子 "Where are you from?"也是澳洲新聞話題,一名雪梨女攝影師 Amie Baines拍了一段影片,25位澳洲女子入鏡,探討澳洲人的新意象。以下是新聞與影片連結
http://www.smh.com.au/lifestyle/news-and-views/where-are-you-from-the-question-australians-need-to-stop-asking-20170602-gwj42g.html

arrow
arrow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