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南半球觀點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網路上針對病毒疫情引發的中泰大戰,同樣也出現在中國官方與澳洲媒體的針鋒相對上。中國駐澳洲總領事對於澳洲報紙 The Daily Telegraph在 Coronavirus的報導不滿,發了封措辭嚴厲的信去抗議,結果被專欄作家 Tim Blair一一破解,刊登在 4月 4日的報紙上,標題『Truly Batty Blame Game』
原文網址 https://bit.ly/2RNavbE

IMG-0574.PNG

斜體字部份是中國總領事的來信,一般文字則是專欄作家 Tim Blair的回應,Tim Blair的言詞犀利,以敢寫敢言著稱。以下就是原文與我的翻譯

The Daily Telegraph this week received a letter from the Australian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o took gentle issue with our excellent coverage of the coronavirus crisis.
The Daily Telegraph本週收到中國駐澳洲總領事的來信,對於我們在 Coronavirus的優異報導有些意見

Following is a point-by-point response to the Consulate General and China’s communist dictatorship:
以下是我們對總領事與中國共黨獨裁政權的逐條回應

Recently the Daily Telegraph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reports and opinions about China’s response to COVID-19 that are full of ignorance, prejudice and arrogance.
近日來,the Daily Telegraph一連串關於中國對 COVID-19疫情反應的報導與意見,充滿了無知,偏見與傲慢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廣播公司 ABC最近播出關於台灣的專題報導,"Can Taiwan Resist China's Power and Influence?" 從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對抗北京壓力,來看台灣年輕人,如何面對中國越來越強硬的打壓態度。

節目時間半小時並不長,卻盡可能呈現多方觀點,從採訪對象就能看出來

Freddy 林昶佐: 太陽花世代,無黨籍國會議員(Indepedant MP, 有點訝異 ABC團隊掌握到,還特別說他支持執政黨),搖滾樂團主唱,他自述是反映台灣當今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不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清楚明白地認同自己就是台灣人。Freddy也清楚說出,中國一步一步將紅線越推越近,現在根本連紅線都沒有了,就是讓台灣沒有國際生存空間。他也說到紅色媒體拿中國資金,對台灣人民洗腦的現實,也提到澳洲的反外國干預法值得台灣借鏡。

外交部長吳釗燮: 明確說出台灣人民並不想統一,也說出台灣的艱難處境,政府的責任在於謹慎面對中國,避免讓中國有藉口對台動武

萬安演習的路人: 不確定是不是安排好的,路人女子清楚說出演習時不遵守規會被罰款,政府與民眾認真看待演習,因為在台灣這民主國度,政府無法保證永遠的和平,我們必須有萬全準備。

漢光演習: 面對中共武力威脅,台灣雖然從美方採購先進武器,但總體軍力跟中國有極大差距,加上募兵制的推行,海峽兩岸的軍事對抗真的能依靠年輕的志願役軍人嗎?

政治分析家 J. Michael Cole 寇謐將: 他提到中資媒體的問題,在傳統媒體上偏向統一,美化中國,並且偏好支持特定政治人物。可以聽出來他非常不屑這些媒體,還說不想把名字說出來,因為他們會告他,不過 ABC就直接點名旺旺集團的中天中時,說它們是中國代理人。

台灣共產黨魏明仁: 也是有人很想統一的,巴不得開城門迎接,這部分就不多講了。不過這也反映出台灣的言論自由有多徹底。

陸客: 台灣依舊四處都有過去的政治象徵,例如中正紀念堂,陸客最愛之一。六四30周年,自由廣場上的坦克人造型裝飾,記者問陸客知不知道六四,他的回答居然說六四鎮壓是反恐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一周台灣多次出現在澳洲的媒體上,原因並非來自於澳洲與台灣的互動,而是中國在澳洲對於台灣的打壓。

Flag.jpg

前不久,中國民航局發函美國航空公司,要求他們在所有公開訊息上,遵循中國法律對分離主義的限制,移除任何將台灣,香港,澳門視為獨立國家的內容。類似舉動先前已經迫使萬豪連鎖飯店(Marriott)更改網頁,但是對於美國航空公司的強硬措辭,也引發了白宮的不滿,強烈的回應,直言這是 “Orwellian nonsense”,歐威爾式的無理取鬧。類似的信件,也來到澳洲,要求澳航 Qantas把台灣在目的地清單從 Taipei, Taiwan改成 Taipei, Taiwan, China。澳洲外交部長 Bishop也出面回應媒體,以下面幾段文字,表達澳州政府的立場。

Ms Bishop, in response to questions from Fairfax Media on China’s demands, was less incendiary but nonetheless made it clear the private sector should not be pushed around. 外交部長 Bishop回應媒體關中國的要求,她溫和但清楚的表達私人公司不應受到脅迫。

“The terms that private companies choose to list destinations are a matter for them,” she said. “There should be no pressure from governments, whether ours or others, that threatens the ordinary operations of business.”
"私人公司要怎麼顯示飛航目的地清單是他們公司的事,不應該有來自政府的壓力,無論是國內或國外政府,都不該威迫企業的營運。"

對於 Bishop的談話,報導裡用了 less incendiary (不煽動)的說法,這其實是對比美國政府的強硬態度,Bishop還是表示澳州政府遵循"一個中國"政策,但是關於中國的要求,決定權在澳航,政府不會也不該干涉。目前為止,澳航跟旗下的捷星航空,並沒有在網站上做任何更動,但是壓力明顯地在澳航身上,澳洲政府只是表達不干預,也不希望中國干預,卻不見美國式的強烈回應。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周末(21 April),澳洲房地產網站 realestate.com.au發表了一篇報導「The new ethnic hot spots in Sydney」,列舉出各國移民集中的區域,資料來源是澳洲統計局在 2016的人口普查。

澳洲是移民國家,類似的報導其實很常見,不過引人注意的是這張圖片
Hornsby Taiwanese.jpeg

照片上方出現了台灣的國旗,圖片註解也顯示,台灣人集中的區域在雪梨北邊的 Hornsby,這一點,跟我們平常的認知有點差距,心想是不是引用的資料出了問題,不過文中提到
Census figures by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showed the largest ethnic cluster is Indian-born residents in Parramatta, where 36,599 people from the subcontinent live.
還有
More than 7,700 UK-born residents live in Manly and more than 5,000 Chinese live in Chatswood.
這倒是很符合大多數人的觀察,既然文章裡提到,引用的資料是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我決定上澳洲統計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網站驗證一下。ABS的普查專頁,提供了一些研究工具,我選擇的是 TableBuilder ,Basic版本只要註冊就能使用,提供了五個 DataSets,用 drag & drop就能做分析,我選擇了 2016 Census - Cultual Diversity底下的 Indigenous Status by Sex資料表,只用兩個變數,Country of Birth of Person vs Main Statistical Area Structure

先驗證一下中國人跟印度人的集中區域,果然跟文章裡提到的數字幾乎吻合。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arbour Bridge Sunset

去年四月發表的文章「消失的澳洲 457簽證」,當時澳洲政府確定要取消 457簽證,的確,今年 3月18日,482簽證,Temporary Skill Shortage (TSS) visa正式取而代之,不過比較引人注意的是,政府推一個新計畫,Global Talent Scheme pilot(註1),用來吸引高科技人才,準備要在 7月 1日開始試行一年。

Global Talent Scheme(GTS) pilot提出的背景,原因在 457簽證被 482簽證取代以後,因為條件變得嚴苛,對於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降低很多,這引起澳洲當地科技業,尤其是 IT產業的諸多不滿,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提出 GTS來彌補,跟 457簽證最大的不同,GTS沒有職業清單的限制。

GTS包括兩個部分,現行企業(Established business)與新創企業(Start-up),前者必須是公開上市公司,或者連續兩年的營收在四百萬澳幣以上,並且表明以招募澳洲本地人為優先,並且要訓練澳洲人才。對海外招募人的職位,必須通過本地市場測試,企業本身必須有優良守法的紀錄。

申請者的條件,通過體檢與國家安全要求,不得跟雇主或股東有親戚關係,必須符合高技術職位的資格,至少三年以上直接相關經驗,有能力將技術傳授給澳洲勞工。重點來了,該職位至少年薪澳幣 18萬。每年每個公司可以招募 20人。

新創企業的條件跟現行企業,差別在於財務與領域限制,必須是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相關領域,新創企業主管機關認定,財務門檻也交由相關單位核可。申請者的條件大致上一樣,但是年薪沒有特別限制,只要求符合市場水準,以及工作簽證最低薪資澳幣 53900。每年每個公司可以招募 5人。

既然 GTS是用來吸引頂尖人才,與其他國家競爭,能否移民澳洲就是關鍵了。答案也很清楚,適用四年的 TSS簽證,三年就可以轉永久居民(PR)。

其實澳洲跟其他國家競爭優秀的高科技人才,優勢就是移民身分,雖然說人才是流動的,但是當人才想定下來的時候,能不能留下來,就成了關鍵。澳洲主要城市一直都在宜居城市排名上名列前茅,錢,哪裡都可以賺,但是優質生活不見得四處都有。

GTS能不能成功,台灣是不是可以借鏡,未來一年,讓我們看下去。

註1 :  Global Talent Scheme Pilot – Fact Sheet, http://minister.homeaffairs.gov.au/alantudge/Documents/factsheet-global-talent-scheme-pilot.pdf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PhoneX.png

iPhone X終於在昨天(13 Sep)登場了,如同每一代的 iPhone發表會一樣,除了新造型新功能,價格也是受矚目的焦點。這一回 iPhone X在價格上創了歷史新高,美金 999元起跳,澳洲與台灣的報價分別是澳幣 1579元與台幣35900,10月27日起開放預購。

從發表到開放預購,相隔 44天,這時我腦海裡浮現了一個想法,如果我現在開始存錢,每天要存多少才買得起 iPhone X?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數學
在澳洲,一天存 $36,44天後會有 $1,584,比售價多 $5
在台灣,一天存 $816,44天後會有 $35,904,比售價多 $4

澳幣 $36,如果用匯率 1:24來換算,相當台幣 $864,這表示在台灣買比較便宜,但是我們討論的重點是存錢,難度有多高呢? 用基本工資來算看看
澳洲基本工資,時薪 $18.29,週薪 $694.90(註一),大約就是每天打工兩小時,或者兩個多星期不吃不喝把薪水省下來,就能預購 iPhone X
台灣基本工資,時薪 $140,月薪 $22000(註二),大約就是每天打工六小時,或者一個半月多不吃不喝把薪水省下來,就能預購 iPhone X

這個概念聽起來有沒有很熟悉,對,就是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只不過把大麥克換成了 iPhone X,會不會更有感? 比較的結果,台灣的消費者大概得花三倍的時間,才能存到足夠的錢預購 iPhone X,不過,這只是假設的議題,現實上只要卡刷下去就行了。

當然,從 iPhone X預購價格跟基本工資的比較,可以延伸很多可以討論的議題,薪資水準,購買力,消費行為等等,我想就此打住,因為有太多的變數需要考量,或者,iPhone X不是拿來比較的好對象,畢竟不是生活必需品,想要的成分,遠大於需要,看了看手邊還有一支仍可以正常運作的 iPhone 4,的確我是這麼想。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P_20130827_039.jpg
雪梨公車上的台灣旅遊廣告

"Where are you from?" 走在雪梨街頭,這是時常聽的問句,是問候,也是對話的開始,句子的背後,可能蘊藏無窮的想像,那麼,從我自身的經驗開始吧!

剛來澳洲的時候,當別人問我,"Where are you from?",很自然地,馬上回答,"I'm from Taiwan.",接下來,會有兩種場景,

場景一:對方不知道 Taiwan,所以我開始介紹台灣,試探對方有興趣的話題,從不同的角度介紹台灣。

場景二:對方知道 Taiwan,可能只是聽過,在書上看過,或者剛好有台灣朋友,甚至去過台灣,然後,我們很熱烈地討論對方心目中的台灣。

這兩種場景,很稀鬆平常,是吧!就算不在澳洲,同樣的問題,常出國,或者曾出國的台灣鄉親們,一定不會陌生。

日子久了,情況開始變得有些不一樣,舉個例子,我們會在假期時開車去遠一點的地方旅遊,我的習慣是,先開到當地的 information centre,拿旅遊資訊,跟工作人聊一下,問問當地有甚麼好玩的,聽專家建議,通常不會錯,而且,往往會問道私房景點。

當然,對話也是從 "Where are you from?"開始,
我回答,"I'm from Taiwan."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P_20150411_002.jpg

4月25日,Anzac Day 澳紐軍團日,是澳洲的國定假日,對澳洲人來說,這是一個意義非常特殊的日子,通常,人們為了紀念戰爭勝利而放假,澳洲剛好相反,這是一個紀念戰敗的日子(Celerating a Defeat),但是這一天帶給澳洲的,卻是國家意識的凝聚與成形。

一個世紀以前的澳洲,雖然規模上已經具有準國家的地位,但是大多數人還是仰望英國為宗主國,自認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雖然澳洲地處偏遠,祖國有難,依然全力支援。1915年,第一次大戰初期,澳洲與紐西蘭組成聯軍(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簡稱 ANZAC),前往土耳其的加里坡里半島( Gallipoli Peninsula )與英軍法軍聯合作戰,目標是打通進入黑海的門戶,進佔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首府 Constantinople。在 4月25日,ANZAC部隊登陸 Gallipoli,遭遇奧圖曼軍隊頑強抵抗,不,應該說,被大軍包圍,陷入泥沼,ANZAC部隊在編成上,是屬於後勤支援,說難聽點,來幫聯軍或祖國軍隊打雜的,因為他們沒有實戰經驗,所以在戰場上只能幫忙挖戰壕,搬運物資,從來就不是戰鬥主力,這也是澳洲軍人的暱稱是 Diggers的原因。這一回,卻被祖國派來當前鋒部隊,本以為是受到肯定,一登陸才發現根本是羊入虎口,別說進攻了,根本連推進都沒辦法,進退兩難,只能死守,靜待援軍到來,然而,情勢完全不如想像的順利,這一等,就是困守了八個月。後來,戰況陷入膠著,直到 1915年底聯軍全數撤出 Gallipoli,任務宣告失敗。

這場戰役中,澳洲士兵戰死將近九千人,紐西蘭三千人,當時澳洲總人口不到五百萬,為了支援一次世界大戰,有 41萬人入伍,超過六萬人陣亡,十五萬人受傷或被俘,對澳洲國力嚴重斲傷。加里坡里半島登陸戰一役,澳洲全民關注,全力投入,整個國家凝聚了起來,同仇敵愾,然而,卻也意識到,這不單單是為祖國而戰,而是為千里迢迢遠赴歐洲作戰的澳洲子弟,祈禱平安歸來,也從此認清,祖國自身難保,為祖國犧牲,戰死異鄉,並不是澳洲人民所願,沒有任何好處,澳洲人就是澳洲人,祖國不會因為戰勝而對你另眼看待,反之,死守戰場時,卻盼不到祖國支援,只能靠自己。

在軍事意義上,這場戰役徹底失敗,但是在凝聚國家意識上,對澳洲與紐西蘭產生了不一樣的意義。1915年四月底,當登陸的消息傳回紐西蘭,政府臨時宣告了半天假,舉行致敬儀式。1915年九月七日 "Wattle Day",南澳政府舉行紀念儀式,悼念戰場上的陣亡將士,同年十月十三日,也是在南澳,將 Eight Hour Day更名為 Anzac Day,為受傷軍人募款。隔年四月二十五日,澳洲紐西蘭全面地紀念這一天,並正式命名為 ANZAC Day。

到了 1920年代,Anzac Day就成為澳洲紐西蘭的國定假日,每年都有大規模紀念儀式。之後,澳洲軍隊陸陸續續參與各主要戰役,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加入聯合國和平部隊,近來的伊拉克,阿富汗戰場,都有澳洲軍隊的參與。

Anzac Day紀念儀式中,最重要的 Dawn Service,在清晨五點舉行,象徵當年拂曉出擊,登陸加里坡里半島的意象重現,緬懷先烈英靈。雖著時間演進,Anzac Day對澳洲人而言,不再只是紀念百年前的那場戰役,而是向每一位,為澳洲出征,投入戰場的士兵或支援者致敬。除了 Dawn Service,各地都會舉辦遊行,現役軍人,退役老兵,家屬,民眾,都會上街參與,向他們致意。

P1000516.JPG
參與遊行的退役或現役軍人,盛裝出席,英姿挺拔,讓民眾感受到他們的往日榮光。

P1000521.JPG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arbour Bridge Sunset

之前發表在 信傳媒 的文章,內容因為刊登的需要有所增減修改,所以我把原文貼在這裡
===

澳洲總理宣布取消 457簽證

今天(4/18)澳洲總理Malcolm Turnbull突然宣布,廢除近來飽受爭議的 457簽證,以保障澳洲本地勞工的工作權益。這項決定,多數媒體都以震驚(shock announcement)”來形容,因為在野黨已經不只一次抨擊 457簽證嚴重損害澳洲勞工權益,但是執政黨仍為政策辯護,把規定變嚴格,而不廢除。

457簽證,全名是 Temporary Work (Skilled) Visa (Subclass 457) - 臨時工作(技術)簽證,是雇主最常用以聘請海外技術勞工來澳洲工作的方法。該簽證起始於 1996 John Howard政府,用以補足澳洲當地不足的技術勞工缺口。90年代中期也正是澳洲經濟起飛的開始,加上開放的移民政策,吸引不少具有專業技術的外籍勞工前往澳洲,457簽證人數也從一開始的兩萬五千人,成長到 2013年將近十三萬人的高峰,目前,有將近九萬六千人持有 457簽證在澳洲工作。

Turnbull 的宣示很明顯 “We are putting jobs first, we are putting Australians first”,他強調澳洲是個成功的多元文化移民國家,但澳洲國民必須對於澳洲工作有優先權,取消 457簽證,保有原本應該屬於澳洲勞工的工作。然而,企業主仍需要有技術的勞工來幫助企業成長,所以 457簽證將被取代,新的臨時工作簽證的設計將最符合國家整體利益。新的簽證將改為兩年或四年效期,必須有相關工作經驗,更高的英文程度要求,犯罪紀錄調查(Criminal Checks),以及本地勞工市場測試(Labour market testing),要求雇主登廣告招聘,確定徵不到澳洲本地人,才能聘用海外人才。

這樣的宣示看起來十分熟悉,跟前陣子美國全面修改外籍工作者簽證的政策相當類似,或許只是巧合,推究原因,457簽證在實務上引起很多爭議,不久前的三月初,移民部長才宣布禁止速食業以 457簽證招聘外籍勞工,在那之前,已經有約五百人以此簽證進入澳洲速食業工作,其中一半在麥當勞。在野黨與勞工團體不滿的是,速食業所需的專業技能,澳洲本土勞工可以完全滿足,為何要從國外引進,這違背 457簽證要求專業(skilled)的精神。雖然執政黨擋下了速食業,並且將失去工作的 457簽證持有人留在澳洲的求職期間從90天縮短到 60天,依然擋不住反彈聲浪。

再往回看,去年十一月,反對黨工黨領袖 Bill Shorten就大力要求廢除 457簽證,因為那嚴重侵害澳洲勞工權益,奪去本土勞工的工作機會。他以建築業為例,將近15%的工作人力來自於 457簽證持有者,很多業主在招募員工時,並未依照要求對國內勞工市場做需求測試,就直接對海外發求職廣告,甚至直接排除本土勞工。

其實,457簽證在申請程序上是有十分嚴格的規定,但是由於需求是來自於雇主,只要雇主願意提供擔保(sponsor),確認受聘者所需技術在澳洲當地找不到適合的人選,就可以聘任來自海外的勞工。此外,457簽證有最低薪資澳幣 53,900的限制,就是要避免雇主以低薪排擠本地勞工,而且相關勞工權益都必須合乎澳洲政府規定,跟本地勞工不能有差別。只要符合這些規定,當外籍勞工以 457簽證進入澳洲,幾乎就可以安心工作四年,重點來了,澳洲一直是移民的理想首選之一,技術移民門檻相對於其他歐美國家來得容易,只要在澳洲工作兩年,就有資格提出申請,因此,457簽證被很多有意移民澳洲者視為最佳跳板,一方面既能合法工作,累積資歷,經濟上有保障,再者,除了主申請者可以合法工作,副申請者(secondary applicant),通常是伴侶,也可以合法工作,等於一人申請,全家都能到澳洲開創新生活,非常吸引人。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台灣的熱門新聞,客委會主委被警察攔檢,引發適法性的爭論,剛好,今天雪梨有一則新聞,也跟警察攔檢路人有關,【A judge has awarded a Sydney man $3,201 for ‘false imprisonment’】,對,你沒看錯,警察誤控路人逃票,法官判賠三千澳幣

事件現場

24歲的 Mr Le在雪梨西南邊的 Liverpool搭火車,遇到查票的警察,要求查看他的 Opal Card(類似台北的悠遊卡),並且要求他出示駕照,因為警察懷疑他的 Opal Card是偷來的,原因是他使用的是 Opal 優待卡而非一般卡,而他外表看起來年輕又健康。Mr Le當場就出示了 Concession Card(福利卡),並且表明自己是身障(disablity pension)所以持有 Opal 優待卡。依規定,優待卡持有人只要出示 Opal Card加上 Concessin Card就足以證明優待資格,除非沒帶 Concession Card,才需要出示其他身分證明。

Mr Le出示了足夠的證明,警察卻不完全採信,而且說
"老兄,你有義務出示有照片的身份證件來證明這是你的優待卡,不然我怎麼知道那就是你"

Mr Le告訴警察 "因為我的詳細資料都在卡上,我可以告訴你卡上的內容,這不成問題",他繼續問 "車來了,我可以走了嗎?"

警察說 "不行,你得在這裡等一下,我們得查證你的身分"

Mr Le感到不解,反問 "我被逮捕了嗎? "

警察回答 "沒有,你只是被暫時留置(detained)"

Mr Le "為什麼?"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ffee Australia.jpg

今天一早就看到蘋果日報這篇報導
【星巴克94潮?這原因在澳洲1年關61店面】 
下午,同學也問我,澳洲咖啡店真有那麼溫暖?我想了想,想起 2008年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星巴克在當時一口氣收掉澳洲 61家分店的文章,順手找出來回顧一下。

最近全球食品業的大新聞,應該就屬星巴克(Starbucks)關閉全美 600多家分店。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澳洲,總共 61家歇業,然而全澳洲也不過 84家 Starbucks而已。不過,澳洲 Starbucks的失敗,跟美國不一樣,與次貸風暴沒有直接關連,而是最簡單的原因:

生意不好。

大規模的歇業,代表 Starbucks進軍澳洲的失敗,繼續營業的分店,都集中在雪梨,墨爾本跟布里斯班這三大都會區。澳洲的經濟表現雖然沒有前幾年亮眼,但還是欣欣向榮,大街上的咖啡店依然人潮熱絡,為什麼獨獨 Starbucks生意不好?

新聞記者的訪問,透露一些端倪。記者訪問了另一家澳洲咖啡連鎖店 Gloria Jean's Coffee的店經理 Mr. Du,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記者:你會接受前 Starbucks員工來應徵嗎?
Mr. Du:我們會雇用一些他們的前員工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goro  

Gogoro在台灣正式開賣了,雖然人在澳洲,也很久沒騎機車,不過曾經是機車族的我,還是很興奮地追隨熱門話題,不過,討論重點幾乎都在價格,不然就是跟小牛的比較,跟我想得不太一樣,於是討教一下 google大神,吸引我目光的新聞標題卻是這個 "The Scooter That Could Make Battery Swapping Work Costs $4K"。很顯然的,國內外觀點不太一樣。

回顧今年初 Gogoro在 CES發表時,WIRED就提出評論 "The Electric Scooter Scheme That Could Finally Make Battery-Swapping Work",現在則是更具體化了。其實,第一眼看到 Gogoro,我想到的是 Segway,底下是影片簡介 

雖然這兩者屬於不同層級的交通工具,純電,環保,都市通勤是共同特點。Segway在 2002年上市,十幾年來創造出許多不同版本與應用,不過還是被定位在小眾市場,大多數人還是把它當作有錢人的玩具,因為它真不便宜,比 Gogoro還貴上許多,但它的確是通過市場試煉的創新產品。

有人說 Gogoro是 Tesla的 Scooter版,雖然沒有 Model S那般狂野的動力輸出,不過比起市售電動機車,絕對是傲視群雄。Gogoro可能領先 Tesla的地方,就是把電池交換 Battery-Swapping這個商業模式付諸實行,Tesla宣稱明年底也要正式推出 Battery-Swapping,能不能做到,沒人敢打包票,畢竟難度很高,而且之前已經有失敗的先例。

網路上很多人拿小牛跟 Gogoro做比較,以價格來說,台幣十二萬八跟人民幣四千元的差距,超過六倍,光說 CP值,Gogoro完全沒得比。但是,這兩款機車,真的在同一個級距裡嗎?查遍小牛的官網或評測,怎麼都找不到極速的數據(註),最大行駛距離 100km以 20km/h達成,Gogoro則是 40km/h,用低效率換來的 CP值,是加分還是扣分呢?另外,爬坡能力,小牛也是輸 Gogoro一大節,都市版的爬坡能力只有 9度(80公斤),動力版好一點 12度,稍微陡一點點坡,甚至橋樑都上不去,並且沒有提到爬坡能力的速度基準,假設也是 20km,反映在 CP值的實用性有多少呢? 

其實,Gogoro既然自許機車界的 Tesla,目前廣大的機車族就不是設定的客戶群,小牛也不是設定的對手,相對的,Gogoro也不是目標客群的第一台,或唯一一台交通工具。價格,並不是決定 Gogoro成功的主要因素,畢竟獲利在目前不是重點,電池交換站的布建與電池交換的便利性,才是驗證電池交換的經營模式能否給電動交通工具產業帶來願景的關鍵,台灣,只是 Gogoro的起點,而不是決勝的戰場。

以我自己對 Gogoro的想像,一如之前提到的,Segway的例子,是可以思考的方向。Segway除了當作通勤使用,還有很多應用在巡邏,休閒遊憩,這些 Gogoro都做得到(但是不能騎上人行道跟進建築物),而且可以跑得更遠更快。以我自己為例,公司距離家裡約 8km,上下班時段很塞車,因此我都搭火車通勤,比較車票與油資,前者其實高過後者。機車在雪梨不是主流交通工具,數量少,而且在尖峰時段擁有通行公車專用道的權利,Gogoro如果在澳洲開賣,是拿來當作都市通勤的好選項,至於價格,4200美金,以澳洲的國民所得,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價位。至於電池交換站,就很有可能是致命傷了,如果 Gogoro能有在家充電與電池交換並行的選擇,對於普及率一定大有幫助,因為家家戶戶都有車庫。或者,推出多顆電池的版本,延長續航力,也讓電池交換更有彈性。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雪梨前前後後住了快十年,最不缺的就是藍天,而且常常是藍到有點不真實,一點白雲點綴都沒有的天空。這幾年都是在年底回到台北,陰霾籠罩的冬日其實也很司空見慣。大概從前天(三月一日)下午開始,《穹頂之下》這部以演講形式呈現的紀錄片在臉書上開始瘋傳,讓我認真思考空氣與周遭一切的連結關係。

Sydney Harbour Bridge  

看了前半段,我想到的是過去二三十年來台灣環保運動與公民意識覺醒,經濟成長與永續環境經營之間角力,先不管誰輸誰贏,我們付出的代價到底有多高,自然的反撲給了很清楚的答案。中國的崛起,強大的動能遠超過當年台灣經濟奇蹟創造的成就,影響的層面更讓人難以想像。雖然是對岸的事,台灣連配角的算不上,但是我們有可能置身事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本來以為,這片子對我們的影響只是心生警惕,當我把後半段也看完之後,已經不是這個想法了。中國之大,早就大到全世界都忽視不了。很多批評這部片所謂的陰謀論,其實都點名了風暴即將來臨。中國經濟成長動能不再已經不是新聞了,賣一噸鋼的利潤只能買一顆雞蛋,產能過剩帶來的連鎖效應,大到不能倒。房地產供遠高於求的危機,用泡沫都無法形容。中國政府不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反而是更小心謹慎,任何一小步錯都會是骨牌效應。

片中不止一次明示暗示提到打貪的可能,也直指產業轉型才是能源政策改變的答案,但是難度之高,不是有決心就能搞定的。產業要轉型,勢必會犧牲很多人,反撲的能量無法預測,如果當年改革開放所造就的榮景是對的,要拿什麼說服人民改往另一條路走,講到這裡,結論很明顯了,只有拿出更有高度的說法,才算政治正確,這答案就是環保。錢賺再多,沒命花,一切都是空談,再結合群眾(公民?)力量,當權者才有正當性大刀闊斧,過程中產生的痛苦,衰敗,也才有理由支撐過去。

最後,要回過來說澳洲了。除了台灣,澳洲應該也算世界上依賴中國經濟前幾名的國家,前景年的礦業榮景,主力的鐵與媒,都是中國給的,這剛好跟片中的描述不謀而合。礦業榮景消失後,澳洲經濟一直沒起色,製造業一個接一個倒,接棒支撐的是什麼?很好猜,跟台灣一樣,房地產,雖然市場結構不一樣,需求大過供給也是事實,但是問題在於高度借貸衝出來的榮景,外國投資客(就是中國)掃貨式的熱潮,真的健康嗎?所有的銀行或外資研究報告都在警告房地產泡沫,甚至有經濟學家用龐式騙局來形容目前雪梨房地產市場的風險。資金全部跑到房地產去對澳洲經濟絕對沒好處,澳洲政府也不是不知道,但跟中國政府一樣,想出手,沒那麼容易啊!

北京期待霧霾散去,重見 APEC藍。台灣期待的呢?澳洲呢?一部紀錄片給了不那麼明確,卻停不了思索的答案。

<2015-03-03 刊登於想想論壇>


文章標籤

ozform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